青蒿素研发“国家队”今年将建

青蒿素研发“国家队”今年将建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这是党的十九大赋予我们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更是中医药工作者的担当。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2018年,她和团队将重点攻关青蒿素抗疟机理及适应症研究、建设青蒿素研发“国家队”,盼望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

新进展 把论文变成药

屠呦呦告诉记者,今后一段时期内,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将是她和科研团队的攻关重点。

科学界公认的观点是,青蒿素进入患者体内后,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内浓度最高——达成这一共识已经近40年,但为何会这样,仍然没有清晰的答案。

“在对青蒿素抗疟机理的研究方面,我们目前更倾向于‘多靶点学说’,并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福龙说,研究人员还发现,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某些成分虽然没有抗疟作用,但对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青蒿素的利用度。

更令人欣喜的是,青蒿素这种已被发现40年的药物,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正展示出它更“神奇”的一面:

在对双氢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该物质针对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根据现有临床探索,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明显疗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透露,“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开展临床试验。这也是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一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

“新的一年,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屠呦呦说。

国家队 多学科协作共享

“几年前见到屠老师时,感觉这就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后来才知道她有这么高的学术成就。所以在报考博士时,我义无反顾地‘投奔’了屠老师。”像博士生马悦一样,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走进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大门。

“目前,屠呦呦团队共20多人,这些研究人员并不局限于化学领域,而拓展到药理、生物医药研究等多个学科,形成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模式。”廖福龙说。

现在,青蒿素研究中心已经升级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这并非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意味着该中心正日益发展成为青蒿素研究的“国家队”。

“对于青蒿素研究中心的设备、人员编制、经费筹措等方面,我们都给予大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告诉记者,该院已把阐明青蒿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并推荐申报国家有关创新项目。

实验室 促梯队化人才建设

廖福龙透露,获得诺贝尔奖后,多所西方知名高校邀请屠呦呦参与科研、授予“荣誉博士”等称号。在西医经典教科书中,也有可能首次出现中医药的内容。

“中医药国家实验室不是为了图一个好听的名字,而是没有这样更高规格的平台,很难吸引更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对梯队化人才建设不利。”与屠呦呦一样,张伯礼为此十分焦虑,“我们中药研究所年均约有140篇SCI论文,谁说中医不能登大雅之堂?”

“我已经87岁,姜廷良84岁、廖福龙75岁——我们现在是要‘干活’,但需要更年轻的优秀人才加入。”屠呦呦希望我国能够尽快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通过“千人计划”等途径,面向海内外招聘高层次领军人才,让青蒿素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注明】更多医药专业人士职业发展资讯,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体医职非主流/搜索公众号关注“医职非主流,与您一起交流医药专业人士的“非主流”职业发展信息,共创职业发展巅峰。请您阅读后把此资讯分享到你的微信朋友圈,谢谢!

本平台由专注生命科学领域猎头公司DOX负责编辑,为医药工作者分享最全面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最广泛的医药行业招聘信息。更多信息:www.chinadox.com